汶川大地震 用無數生命撞響的警鐘
發布時間:2024-06-14 14:26:14
閱讀次數:次
震災現場
時間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8.0級的汶川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數據觸目心驚:5.12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失蹤17923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地震,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經歷亦是動力
時隔9年,汶川地震已然被很多人淡忘,但對于親歷這場地震的人們來說,這是個永生難忘的日子。每每回望,總讓人心有余悸。
汶川地震親歷者,盛年科技NPY抗震創新科研團隊成員-高梧先生在受訪時告訴筆者,大地震發生時,根本沒有反應時間。5月12日,高梧正在成都開車前往都江堰的途中,親眼目睹前面的樓房一棟棟應聲倒下,四周哭喊聲一片,很多人直接死在睡夢之中。 一波接一波的余震和夾雜的爆炸聲充斥著耳朵:“當時我心里除了恐懼就是恐懼,完全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是真實的。”
當高梧匆匆趕回成都,卻發現情況也不樂觀,整個成都籠罩著一片驚恐的氣氛?;氐綄W校,老師和同學們也是人心惶惶。為了安全,大家只能集中坐在操場上。當時通訊中斷,與外界完全失聯,根本無法向家人報平安。雖然幸免于難,但此后至少兩年,高梧都生活在恐慌之中,難以自拔。
這次地震的經歷亦成為動力,高梧決定向建筑抗震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后來他取得了加拿大英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結構與地震工程碩士學位,同時成為加拿大溫哥華結構工程師協會APEGBC會員。
畢業后,高梧放棄了國外不錯的發展機會,毅然決然投入到國內的建筑抗震行業中:“我必須回來,這是我學習建筑抗震的初衷。自然災難人類無法逃避,但我們可以做的是
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讓天災之時,少些人禍。“
3年之后,2011年3月,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同時還引發海嘯。損失同樣慘重,但更多是來源于海嘯。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建筑本身抗震做得非常好,在地震級別更高,受災情況更復雜的背景下,整體人員及經濟損失卻遠遠小于汶川。這樣的結果肯定不是偶然,當時也引起國內眾多關注與討論。
建筑抗震任重而道遠
筆者有幸輾轉采訪到高梧所加入的
盛年科技(NPY)抗震科研團隊創始人-謝家明先生。(謝家明:武漢大學EMBA;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總工之家副理事長;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給水排水設備分會副會長;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產業化分會副理事長。多個建筑機電抗震國標文件的主要起草人。)
謝先生告訴我們,在抗震方面其實國際上技術是比較成熟的,但在國內并沒有太多人關注,特別是建筑非結構抗震。原因也很簡單,主要是因為成本,當然也存在安全理念或社會責任因素?,F在房地產作為國內的支柱產業,并不缺資金,但就像我們個人去購房,通常更關注價格、環境、配套等等看得見的因素,即便提到建筑質量,也最多是關注一些表面看到的東西,而一些隱形的項目幾乎很少關注,當然,有些太專業的東西一般老百姓是搞不懂,完全是靠開發商的誠信,也絕少有人了解或者在乎抗震設計環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些項目過度的重視產品價格,或者表明質量,行業沒有一個有效監管機制,導致一些投標人在產品的價格上進行惡性競爭。以至于有建筑抗震科研團隊背景優勢的公司,因為投入的成本大,在產品價格競爭上,反而變成了劣勢。也正是由于這個錯誤的觀念,導致了原本需要嚴謹的操作流程不斷出現亂象。
"此前在國內,建筑抗震幾乎是空白的,沒人愿意為此增加成本,幾十年一遇的地震根本不是大家關心的重點。但事實是,5.12這樣的大災,一生只要遇到一次,很可能就要付出以生命為代價的血的教訓。正是因為汶川大地震,建筑抗震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關注,市場也才逐漸有了相應的發展。建筑是人類的良心,利益是眼前的,安全卻是永遠的。"
通過對謝先生的采訪,筆者了解到,目前的建筑抗震分為結構抗震和非結構抗震兩大塊, 其中,結構抗震包括了高(超高層建筑)、大(大型橋梁、鋼結構廠房等)、重(國家重點項目教育、醫療、體育場館、電車軌道等)三大部分,這個部分國家是有相應標準的,在沒有偷工減料的情況下,安全性有一定保障。而在非結構抗震這一塊則包括了管道抗震、大型機電抗震及其他非結構抗震。這些主要是在發生大型地震后,保證管道、變壓器、通訊等設備及裝修中軟裝部分的安全。即使非地震類的極端自然災害,非結構抗震對于預防火災等人為災害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措施。
"據世界上130余次傷亡較大地震災害的分類統計,地震帶來最嚴重的破壞就分為結構物和非結構物的兩種破壞。例如樓房崩塌,直接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再有就是最重要的機電系統破壞和各類管線破壞,由此引發的次生災害同樣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在汶川大地震中,除了樓房質量引起的崩塌外,非結構抗震體系保障幾乎為零。以當時的成都雙流機場為例,因為通訊中斷,飛機既無法起飛,也無法降落,這為災后救援增加了很高的難度。另一方面,地震發生后,由于管道泄露引起的爆炸無疑又大大的增加了損失程度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危險系數,醫院、學校,無一安全??吹姐氪ㄏ嚓P報導時,作為建筑抗震行業的一員,無比震驚的同時,深深感到任重而道遠。"
傾眾人之力促行業發展
2016年,各行各業都提到匠心:“何為匠心,個人覺得就是全身心傾注到一個行業的專注力,堅持不懈保持初心不變才有可能稱為匠心。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也不斷在提倡‘中國質量’和‘社會責任’的發展理念,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重要部分。身為其中一員,我希望能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謝先生如是說。
5.12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9年,有更多如謝家明、高梧先生這樣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建筑抗震的大軍中來,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傾一己之力,促行業發展,護萬家周全。社會經濟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安全作為人類生存最基礎的保障常常被我們忽略,汶川大地震可以說是無數受難者用生命的代價為我們撞響的警鐘。
我們依然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先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汶川地震不應該被遺忘,愿逝者安息。